“农业+研学”: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,让‘课堂’变身经济新引擎?

 

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,乡村资源的多元价值亟待挖掘。研学教育作为一种“行走的课堂”,通过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教育场景,不仅能够活化乡村闲置资源,还能推动文旅产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。下面我们将以“农业+研学”为核心,结合科技赋能、生态循环、文化传承等六大方向,探讨其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1、农业研学助力乡村资源活化

01盘活农业资源

研学活动能够将乡村的农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。例如,在科技赋能型研学方向中,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、无人机植保等科技农业技术的应用场景展示,不仅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科技,还能使这些农业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应用。同时,无土栽培与垂直农业的科技实践,将城市农业的概念引入乡村,为乡村农业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提供了可能,盘活了原本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。

 

02挖掘生态资源

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的研学活动,有助于挖掘乡村的生态资源。通过“种养结合”模式的构建与观察,如稻田养鱼、沼气利用等,让学生了解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,同时也使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。有机农业与食品安全教育的研学课程,从土壤检测到有机认证流程,让学生深入了解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,进一步挖掘了乡村生态资源的价值。

 

03传承文化资源

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的研学活动,能够有效传承乡村的文化资源。二十四节气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关联性研究,结合节气农谚设计种植实验,让学生了解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的结合。传统农具演变与农业机械化对比的体验活动,让学生感受到农业工具革新对生产效率的影响,传承了乡村的农耕文化。

 

04丰富旅游产品

“农业 + 研学”模式为乡村旅游增添了丰富的产品内容。不同主题的研学活动,如科技赋能型、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主题、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等,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。游客不仅可以欣赏乡村的自然风光,还能参与各种有趣的研学课程,提升旅游的体验感和参与度。

 

2、“农业 + 研学”发展模式

01科技赋能型研学方向

1. 劳动教育与科技农业的实践

聚焦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、无人机植保、智能农机、物联网等于技术的应用场景,学生可以动手操作设备,感知科技带来的力量。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科技,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。

2. 无土栽培与垂直农业的科技实践

设计水培、气雾栽培等实验课程,让学生对比传统土壤种植与无土栽培的产量差异,探讨城市农业的可能性。这种实践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,为乡村农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。

 

02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主题

1. 生态循环农业系统的构建与观察

通过“种养结合”模式,如稻田养鱼、沼气利用等,让学生分析资源循环利用对减少污染、提升经济效益的作用。这种研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,同时也为乡村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示范。

2. 有机农业与食品安全教育

从土壤检测、病虫害生物防治到有机认证流程,让学生参与有机蔬菜种植全流程,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。这种研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,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有机农业的发展。

 

03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

1. 二十四节气与现代农业关联性研究

结合节气农谚设计种植实验,如春分播种、秋分收割,对比传统农时与现代温室调控技术的差异。这种研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,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。

2. 传统农具演变与农业机械化对比

通过体验手工脱粒、石磨加工与参观现代化农机设备,让学生探讨农业工具革新对生产效率的影响。这种研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农业发展的历程,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。

 

04农业产业链认知

1. 农产品品牌化与乡村文旅开发

通过参观农产品加工、品牌建设等环节,让学生理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。例如,探访大米加工厂,了解一粒的如何而来。通过研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。

2. 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探究

跟踪本地特色作物,如水稻、茶叶的加工、物流、销售环节,模拟电商助农项目运营。这种研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过程,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和创新能力。

 

05社会教育与公益实践

1.“饥饿教育”与粮食危机认知

通过模拟干旱/虫灾场景下的作物管理,结合全球粮食分布数据,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与社会责任感。这种研学活动能够让城市儿童了解粮食生产的不易,珍惜粮食资源。

2. 残障群体适应性农业课程开发

设计无障碍设施农场,研究盆栽种植、多肉培育等低体力劳动项目对特殊人群的身心疗愈作用。这种研学活动体现了社会对残障群体的关爱,同时也为乡村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。

 

06跨学科综合课题

1. 农业与科学、艺术的创新结合

将农业知识拓展至生物、地理、艺术等领域,开展种子标本制作、植物生长周期观察等科学实验。例如,江苏农博园的“农耕故事 + 农业科技馆”跨学科研学,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。

2.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

聚焦基因工程、智能设备等前沿科技的应用体验,参观植物驯化中心,了解组培技术如何实现“无土育苗”。这种研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农业科技的前沿知识,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。

3、结 语

“农业 + 研学”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。研学活动能够助力乡村资源活化,推动文旅融合,为乡村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。通过科技赋能型、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主题、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、农业产业链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认知、社会教育与公益实践、跨学科综合课题等多种发展模式的实施,能够充分发挥乡村的资源优势,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、人才培养和市场推广,不断完善“农业 + 研学”发展模式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乡村真正实现"让稻田成为课堂,让乡村成为教育热土"的愿景。

 

 

 

News.

新闻资讯